近日,中国足协组织多家俱乐部青训负责人前往西班牙,展开一段培训交流之旅。活动中,前国脚徐弢在接受采访时披露了一组引人深思的数据:中国男足青训的成才率大致在10%至20%之间,而西班牙青训球员的成才比例却不足1%。然而,尽管中国青训在“成才率”上看似遥遥领先,实际培养出的球员水平却呈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滑坡趋势,折射出问题的严峻性。
徐弢指出:“西班牙青训与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体系规模庞大,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球员凤毛麟角,成才比例甚至不到1%。而我们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每培养一批球员,就有10%到20%最终走上职业道路。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到底是在进行系统培训,还是仅仅在做人才筛选?”
单纯从数据来看,中国青训的成才比例确实远高于西班牙,甚至高出十倍之多,放眼世界足坛也属少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成才”并非指入选国家队,而是指能够进入职业俱乐部一线队、获得职业合同。在中国,只要能在三级职业联赛中登场,通常就被视为成才。这似乎说明,尽管足球运动普遍淘汰率极高,但中国男足的成才率却异常突出。
然而,这种高成才率恰恰暴露了不正常的发展生态。从另一个角度看,成才率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足球选材面的狭窄——这正是长期被诟病的“足球人口不足”问题。当踢球的孩子基数太小,而职业足球仍需凑齐十一人阵容时,可供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成才率自然被推高。换句话说,中国男足成才率确实是西班牙的十倍,但“废柴”率同样是对方十倍,这怎么踢?
回顾前几年,国家队饱受新老交替困难的困扰,年轻球员难以接班;如今,虽然老将逐渐淡出,年轻球员开始挑起大梁,但球队的整体表现与成绩却未见起色,依然令人担忧。
因此,看似亮眼的成才率,实际上如同一道笼罩在中国足球头上的“魔咒”,映射出青训体系根基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的窘境。正因如此,尽管数字上显得“高效”,中国足球却长期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发展困境,这或许也是其水平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