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冷与赛中降温:破解足球热应激的“体温密码”——25°C与33°C湿球黑球温度下的真实比赛证据

预冷与赛中降温:破解足球热应激的“体温密码”——25°C与33°C湿球黑球温度下的真实比赛证据

《Sports Medicine》:Effects of Pre-cooling and Cooling Breaks on Thermoregulatory, Physiological and Match Running Responses During Football in Moderate and Hot Temperatures

【字体:

时间:2025年11月16日

来源:Sports Medicine 9.4

编辑推荐:

高温足球赛常伴T飙升至>39°C,威胁球员健康。编辑荐读:作者于25°C与33°C WBGT环境组织4场真实比赛,交叉比较CB(冰毛巾+5°C饮料)与DB(常温饮料)策略,发现CB显著降低峰值T、汗损及主观疲劳,且33°C下仍可保持中高速跑。研究首次在生态有效场景验证“预冷+25 min额外3 min降温间歇”方案,为FIFA热政策提供直接循证支持。

盛夏球场,草皮表面温度常超40°C,球员追逐皮球的同时也在与体内不断攀升的核心体温(T)赛跑。文献报道,在36°C与43°C环境下,职业球员峰值T可轻松突破39.6°C,个别甚至“烧”到40°C以上。高热不仅削弱总跑距及高速跑,更把运动员推向热痉挛、热衰竭乃至致命的劳力性热射病(EHS)。国际足联(FIFA)已强制在湿球黑球温度(WBGT)≥32°C时设置3 min饮水降温间歇,但真实比赛中“喝口常温水+原地站立”是否足够?若改用冰毛巾+冰饮的主动降温(CB)能否进一步抑制体温飙升、保住跑动输出?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跑步或足球模拟,缺少生态有效的现场证据,也难回答“中等热度(≈25°C)是否也需要干预”这一现实问题。为此,Edgar Schwarz等人在墨西哥蒙特雷组织了一场跨越两个赛季的“热管理现场实验”,将40名高水平男青年球员直接置于25°C与33°C WBGT的真实对抗赛,系统比较CB与被动饮水(DB)对体温、跑动、脱水及主观感知的差异,成果发表于2025年《Sports Medicine》。研究采用交叉设计,共完成4场比赛:① 25°C WBGT,CB vs DB(各18人);② 25°C WBGT,无额外间歇(NB,20人);③ 33°C WBGT,CB vs DB(各10人)。CB策略为:开赛前10 min、半场及每半场25 min时,给予5–7°C冰大毛巾(70×130 cm,覆盖头颈肩背)+5°C运动饮料;DB则仅提供17°C饮料与被动休息。所有球员赛前已接受≥2周热适应,比赛日晨吞服无线遥测肠温丸(e-Celcius),佩戴10 Hz GPS与心率带,连续记录T、总跑距(TD)、12–18 km/h中速跑(MSRD)、18–24 km/h高速跑(HSRD)及>24 km/h冲刺(SD)。赛前赛后称量裸体重,计算汗量与体重损失,并用唾液渗透压(SOSM)评估水合状态;同时采集主观疲劳(RoF)、用力感(RPE)与热感(TS)评分。主要结果如下:1. 25°C环境下,CB显著改善主观感受但未改变跑动与T两组成年人TD均约108 m·min,MSRD、HSRD、SD及平均心率(≈166 bpm)无差异;峰值TDB 39.1±0.6°C,CB 39.3±0.5°C(p=0.42),每次3 min间歇期间T下降幅度亦相似(-0.32°C vs -0.37°C);然而CB组汗量低0.38 L、饮量少0.19 L,最终体重损失相当(-2.1% vs -2.2%);主观指标全面胜出:CB使TS降低2.7分,RoF与RPE均下降,赛后问卷显示“更喜欢且感知到更大性能获益”。2. 33°C高温下,CB进一步压低T并保住中高速跑与NB(25°C)相比,DB与CB均使第2、4节TD下降,但CB组MSRD与HSRD未减少,DB组却分别下降12%与19%;平均心率CB比NB低3 bpm(p=0.007),DB无差异;整场平均TCB38.6°C,显著低于NB的38.9°C(-0.31°C),峰值T亦低0.30°C;DB则与NB无差异;至比赛结束,CB组T比同一批球员在NB时低0.62°C;汗量CB与DB均增加,但CB因饮量充足,体重损失仅-2.0%,显著少于DB的-2.4%;SOSM升幅亦低于DB;TS全程CB低于DB,半场及完赛时差值达0.9–1.4分。3. 额外3 min间歇显著阻断“连续升温曲线”无间歇的NB25呈现典型的持续T攀升,而只要插入3 min间歇(不论CB或DB),升温即被“打断”,并在随后15 min内保持平台。作者据此建议把官方推荐的30 min提前至25 min施行,可避开文献报道的“30 min体温峰”。结论与讨论即使在看似温和的25°C WBGT,不设间歇也可让赛季热适应球员突破39.5°C;一旦环境温度升至33°C,单纯常温饮水不足以抑制T峰值,也难维持中高速跑动。采用“预冷+赛中冰毛巾/冰饮”的CB策略,既能显著降低平均与峰值T、减少汗量与脱水,又改善热感与疲劳评分,并在真实比赛中保住技战术所需的高强度跑动。研究首次在生态有效场景提供高质量证据,支持国际足球组织在高温政策中推广主动降温,而非仅停留于“喝水+休息”。未来需在女性、非热适应或业余球员中验证,并探索更短时或更高剂量(如冰背心)方案的可行性与性价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