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冬奥志愿者】“我想用专业知识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冬奥会幕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乐在其中;他们发挥所长,尽显风采……他们就是冬奥志愿者。

在很多冬奥志愿者心中,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为北京冬奥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更是一个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的好机会。

黄珩耐心帮助外国记者解决问题(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研究生黄珩是北京冬奥会“冰立方”媒体运行业务领域转播协调岗位的一名志愿者,将为北京冬奥会的转播商提供专业服务。作为“相约北京”测试赛轮椅冰壶世锦赛唯一一位能够进入比赛场地摄影的志愿者,黄珩在世锦赛中用镜头记录下很多精彩瞬间,并协助各国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电视新闻采访、电视影像语言运用,黄珩都在测试赛中充分发挥所学,这也为他参与北京冬奥会赛场志愿服务增加了信心。

与黄珩“冲在前方”不同,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李泽睿的志愿服务地点则在远离比赛现场的冬奥主物流中心。作为冬奥主物流中心学生志愿者负责人,李泽睿将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志愿服务周期里定期上报志愿者的个人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统计、协助老师开展志愿活动培训等,并且要和主物流中心负责人一道,协调志愿者的往返交通以及住宿,做好志愿者的激励和保障工作。李泽睿表示,自己会在工作之余向场馆人员学习如何在物流过程中进行要素分配与协调,结合冬奥物流的特点,为其他志愿者伙伴提供自己的一些专业建议,确保物流环节安全高效。

李泽睿注重学习,当好志愿者们的“管家”(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虽然无法亲身感受到冬奥赛场上的激情,但李泽睿认为,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冬奥保驾护航,便是最大的满足。

专业知识不仅可以助力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也可以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北方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王德健说,参加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拉近了课堂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比如场馆翻译、专业术语的积累等都有助于自己语言能力的提升。

王德健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作为一名冬奥志愿者,王德健在制服和注册中心驻会服务已长达8个月,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这让他成为了注册领域的“小能手”。王德健还将担任注册业务领域志愿者,参与各国家(地区)代表团的注册工作。

“燃烧的雪花,梦想照亮天与地,勇敢的出发……”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之歌《燃烧的雪花》唱出了每一个冬奥志愿者的心声。

(光明网记者 张倩)

来源:光明网